零基础理解 Dijkstra 算法:最短路径求解入门教程 – wiki基地


零基础理解 Dijkstra 算法:最短路径求解入门教程

前言:迷路的世界,最短的向导

想象一下,你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央,手持地图,需要从当前位置前往某个景点。地图上标注了各种道路、路口,每条道路都有不同的长度或者耗时。你自然会想知道:哪条路走起来最快?哪条路距离最短?

在计算机科学的世界里,这个问题无处不在:导航系统如何规划路线?网络路由器如何选择数据包的传输路径?游戏中的NPC如何找到前往目标的捷径?这些问题的核心,都离不开一个经典而强大的算法——Dijkstra(迪杰斯特拉)算法

Dijkstra 算法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艾兹格·迪杰斯特拉在1956年提出,旨在解决“单源最短路径问题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从图中的一个起始点(源点)出发,找到到达所有其他可达点的最短路径。本教程将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,带领你从零开始,逐步掌握Dijkstra算法的原理、实现与应用。

第一章:走进图论世界——Dijkstra 的舞台

在深入Dijkstra算法之前,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“舞台”——图(Graph)是什么。如果你对图论一无所知,不用担心,我们将从最基本概念讲起。

1.1 什么是图(Graph)?

图是一种数据结构,用于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。它由两部分组成:

  • 节点(Node)或顶点(Vertex):代表图中的对象。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城市中的路口、地铁站、网页等等。
  • 边(Edge):连接两个节点的线,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。它可以是道路、地铁线路、超链接等等。

1.2 图的常见类型与属性

  • 有向图(Directed Graph)vs. 无向图(Undirected Graph)

    • 无向图:边没有方向。例如,A城和B城之间有一条双向路,你可以从A走到B,也可以从B走到A。
    • 有向图:边有方向。例如,一条单行道,你只能从A走到B,不能从B走到A。
    • Dijkstra算法通常应用于有向图,但无向图可以被视为每条边都有两个方向的有向图。
  • 权重(Weight)或权值

    • 每条边可以有一个数值,表示通过这条边的“成本”或“代价”。这个数值就是权重。
    • 例如,一条路的长度、通过网络连接的延迟、花费的时间或金钱等。
    • Dijkstra算法的一个核心前提是,所有边的权重都必须是 非负数(即大于等于0)
  • 路径(Path)

    • 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,经过一系列相连的边的序列。
    • 路径长度(Path Length):路径上所有边的权重之和。
    • 最短路径(Shortest Path):在所有可能的路径中,路径长度最小的那一条。

1.3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(Single-Source Shortest Path Problem)

Dijkstra算法解决的就是这类问题:给定一个带非负权重的图和一个起始节点(源点),找出从源点到图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。

为什么强调“非负权重”?
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限制。如果图中存在负权边,Dijkstra算法的贪婪策略可能会失效,因为它会错误地认为某个路径已经是最终的最短路径,而实际上通过一条负权边可以进一步缩短它。对于含有负权边的图,你需要使用Bellman-Ford算法或SPFA算法。但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,距离、时间、费用等通常都是非负的,所以Dijkstra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。

第二章:Dijkstra 算法核心思想——“贪婪”的探索者

Dijkstra算法的魅力在于其简洁而巧妙的“贪婪”思想。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一个探险家,从起点出发,每次都选择当下看起来“最划算”的路走,最终却能保证找到全局的最短路径。

2.1 形象化理解:水波扩散与导航仪

水波扩散法
想象你站在一个湖中央(源点),投入一颗石子。水波会以你为中心,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。每次水波到达一个新区域,它都代表了从中心到该区域的最短“时间”路径。Dijkstra算法的工作方式与此类似:它从源点开始,像水波一样,不断向外“探测”离源点最近的未访问节点,并更新到达其邻居的距离。

导航仪的工作原理
当你使用导航仪时,它不会一次性计算出所有可能的路径再选一个,而是从你的当前位置开始,逐步扩展“已确认最短路径”的区域。

  • 它首先确认你当前位置到你自己的距离是0。
  • 然后,它会查看从你当前位置可以直接到达的那些路口,计算到它们的距离。
  • 接着,它会选择其中一个离你最近的路口(假设是路口A),并标记它为“已确认最短路径”。
  • 然后,它以路口A为中转点,看通过A能否到达其他未确认最短路径的路口,并且走这条路(你的当前位置 -> A -> 某个路口)是否比之前知道的路径更短。如果是,就更新最短距离。
  • 它不断重复这个过程,每次都选择当前“已确认最短路径”区域边缘上离你最近的那个路口进行扩展,直到到达目的地,或者所有路口都被探索完毕。

2.2 Dijkstra 算法的“贪婪”策略

Dijkstra算法的核心策略是:

  1. 初始化:给所有节点一个“到源点的距离”的估计值。源点到自己的距离是0,其他所有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初始化为无穷大(表示未知或不可达)。
  2. 选择最小:在所有未被“确定最短路径”的节点中,选择当前到源点距离最小的那个节点。
  3. 确定并扩展:一旦一个节点被选中,它的最短路径就被确定了。然后,算法以这个节点为中转,去“松弛”(relax)它的所有邻居节点。所谓“松弛”,就是检查通过当前节点到达其邻居是否比之前记录的路径更短。如果更短,就更新邻居节点的距离。
  4. 重复:重复步骤2和3,直到所有节点都被确定了最短路径(或者所有可达节点都被访问)。

为什么这种“贪婪”策略在非负权图中有效?
这是因为,当我们选择一个未访问节点中距离源点最近的节点时,我们敢断定这个距离已经是该节点到源点的最短距离了。因为所有边的权重都是非负的,任何通过其他未访问节点再到达当前节点的路径,其总长度都必然会大于或等于当前已知的最短路径(因为任何额外的边都会增加或保持路径长度)。所以,一旦我们确定了某个节点的距离,这个距离就“板上钉钉”了。

第三章:Dijkstra 算法的详细步骤与数据结构

为了实现上述贪婪策略,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数据结构来高效地管理信息。

3.1 核心数据结构

  1. 距离数组 dist[]

    • dist[v] 存储从源点到节点 v 的当前最短距离估计值。
    • 初始化时,dist[source] = 0dist[other_nodes] = 无穷大
    • 在算法执行过程中,这个值会不断更新,直到达到最终的最短距离。
  2. 前驱节点数组 prev[] (可选,用于路径回溯)

    • prev[v] 存储在从源点到节点 v 的最短路径上,v 的前一个节点。
    • 通过回溯这个数组,我们可以重建从源点到任何节点的完整最短路径。
  3. 已访问集合 visited 或布尔数组 is_visited[]

    • 用于标记哪些节点的最短路径已经被确定。
    • 一旦一个节点从优先队列中取出并处理,就将其标记为已访问。
  4. 优先队列(Priority Queue)

    • 这是Dijkstra算法效率的关键。优先队列能够高效地存储(距离, 节点) 对,并且总是能以 O(logN) 的时间复杂度取出当前距离最小的节点。
    •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特殊的队列,每次你都从里面取出“最小”的那个元素,而不是“最早进入”的元素。
    • 在Python中,heapq 模块就是一种基于堆(heap)实现的优先队列。

3.2 Dijkstra 算法步骤详解

假设源点为 S,目标是找出 S 到图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。

  1. 初始化:

    • 创建 dist 数组,将 dist[S] 设为 0,所有其他节点的 dist 值设为 无穷大
    • 创建 prev 数组,所有值设为 None (或 -1)。
    • 创建 is_visited 布尔数组,所有值设为 False
    • 创建一个空的优先队列 pq。将 (0, S)(表示从源点S到S的距离为0)加入优先队列。
  2. 主循环:

    • 当优先队列 pq 不为空时,重复以下步骤:
      • pq 中取出距离最小的节点 u 及其对应的距离 d_u(即 (d_u, u))。
      • 检查是否已访问: 如果 u 已经被标记为 is_visited[u] = True,则跳过当前循环,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 u 的最短路径。
      • 标记为已访问:is_visited[u] 设为 True。此时,dist[u] 的值就是从源点 Su 的最终最短距离。
      • 松弛邻居: 遍历节点 u 的所有邻居 v,以及边 (u, v) 的权重 weight_uv
        • 计算通过 u 到达 v 的新路径距离:new_dist_v = d_u + weight_uv
        • 比较与更新: 如果 new_dist_v < dist[v](即,通过 u 到达 v 的路径比目前已知的最短路径更短):
          • 更新 dist[v] = new_dist_v
          • 更新 prev[v] = u (记录 uv 的前驱节点)。
          • (dist[v], v) 作为一个新的 (距离, 节点) 对加入优先队列 pq
  3. 算法结束: 当优先队列为空时,算法终止。此时,dist 数组中存储的就是从源点 S 到所有可达节点的最短距离。通过 prev 数组,可以回溯重建任意一条最短路径。

第四章:Dijkstra 算法实战演练——一步步看懂

理解算法最好的方式就是跟着一个例子一步步地走。

4.1 示例图

我们来构建一个简单的有向带权图。
节点:A, B, C, D, E
边及权重:
A -> B (权重: 4)
A -> C (权重: 2)
B -> C (权重: 1)
B -> D (权重: 5)
C -> D (权重: 8)
C -> E (权重: 10)
D -> E (权重: 2)

目标: 从源点 A 开始,找到到达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。

4.2 初始状态

  • dist 数组:
    • dist[A] = 0
    • dist[B] = 无穷大
    • dist[C] = 无穷大
    • dist[D] = 无穷大
    • dist[E] = 无穷大
  • prev 数组:所有为 None
  • is_visited 数组:所有为 False
  • 优先队列 pq[(0, 'A')]

4.3 迭代过程

第 1 步:处理节点 A

  1. pq 取出 (0, 'A')
  2. A 未被访问,标记 is_visited['A'] = Truedist[A] 最终确定为 0。
  3. 松弛邻居:
    • A 的邻居 B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A] + weight(A,B) = 0 + 4 = 4
      • 4 < dist[B] (无穷大)。更新 dist[B] = 4prev[B] = 'A'
      • pq.push((4, 'B'))
    • A 的邻居 C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A] + weight(A,C) = 0 + 2 = 2
      • 2 < dist[C] (无穷大)。更新 dist[C] = 2prev[C] = 'A'
      • pq.push((2, 'C'))
  4. pq 状态:[(2, 'C'), (4, 'B')] (优先队列会自动排序,最小的在前面)
  5. dist 状态:{'A': 0, 'B': 4, 'C': 2, 'D': 无穷大, 'E': 无穷大}

第 2 步:处理节点 C (当前 pq 中距离最小的是 (2, 'C'))

  1. pq 取出 (2, 'C')
  2. C 未被访问,标记 is_visited['C'] = Truedist[C] 最终确定为 2。
  3. 松弛邻居:
    • C 的邻居 D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C] + weight(C,D) = 2 + 8 = 10
      • 10 < dist[D] (无穷大)。更新 dist[D] = 10prev[D] = 'C'
      • pq.push((10, 'D'))
    • C 的邻居 E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C] + weight(C,E) = 2 + 10 = 12
      • 12 < dist[E] (无穷大)。更新 dist[E] = 12prev[E] = 'C'
      • pq.push((12, 'E'))
  4. pq 状态:[(4, 'B'), (10, 'D'), (12, 'E')]
  5. dist 状态:{'A': 0, 'B': 4, 'C': 2, 'D': 10, 'E': 12}

第 3 步:处理节点 B (当前 pq 中距离最小的是 (4, 'B'))

  1. pq 取出 (4, 'B')
  2. B 未被访问,标记 is_visited['B'] = Truedist[B] 最终确定为 4。
  3. 松弛邻居:
    • B 的邻居 C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B] + weight(B,C) = 4 + 1 = 5
      • 注意! 5 不小于 dist[C] (2)。所以不更新 dist[C]prev[C]。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通过 AC 更短的路径(权重为2)。
    • B 的邻居 D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B] + weight(B,D) = 4 + 5 = 9
      • 9 < dist[D] (10)。更新 dist[D] = 9prev[D] = 'B'
      • pq.push((9, 'D'))。(注意:此时优先队列中可能存在一个旧的(10, 'D'),它会被后面的处理跳过,因为D已经被访问过,或者我们可以在加入时检查。)
  4. pq 状态:[(9, 'D'), (10, 'D'), (12, 'E')] (这里假设旧的(10, 'D')还在队列中,但不会被处理)
  5. dist 状态:{'A': 0, 'B': 4, 'C': 2, 'D': 9, 'E': 12}

第 4 步:处理节点 D (当前 pq 中距离最小的是 (9, 'D'))

  1. pq 取出 (9, 'D')
  2. D 未被访问,标记 is_visited['D'] = Truedist[D] 最终确定为 9。
  3. 松弛邻居:
    • D 的邻居 E:
      • 新距离:dist[D] + weight(D,E) = 9 + 2 = 11
      • 11 < dist[E] (12)。更新 dist[E] = 11prev[E] = 'D'
      • pq.push((11, 'E'))
  4. pq 状态:[(10, 'D'), (11, 'E'), (12, 'E')]
  5. dist 状态:{'A': 0, 'B': 4, 'C': 2, 'D': 9, 'E': 11}

第 5 步:处理节点 D (旧的 (10, 'D'))

  1. pq 取出 (10, 'D')
  2. D 已经被访问 (is_visited['D'] = True)。跳过。

第 6 步:处理节点 E (当前 pq 中距离最小的是 (11, 'E'))

  1. pq 取出 (11, 'E')
  2. E 未被访问,标记 is_visited['E'] = Truedist[E] 最终确定为 11。
  3. 松弛邻居:
    • E 没有出边。无事可做。
  4. pq 状态:[(12, 'E')]
  5. dist 状态:{'A': 0, 'B': 4, 'C': 2, 'D': 9, 'E': 11}

第 7 步:处理节点 E (旧的 (12, 'E'))

  1. pq 取出 (12, 'E')
  2. E 已经被访问 (is_visited['E'] = True)。跳过。

算法结束: 优先队列为空。

4.4 最终结果

  • 最短距离 dist

    • A -> A: 0
    • A -> B: 4 (路径: A -> B)
    • A -> C: 2 (路径: A -> C)
    • A -> D: 9 (路径: A -> B -> D)
    • A -> E: 11 (路径: A -> B -> D -> E)
  • 前驱节点 prev

    • prev['B'] = 'A'
    • prev['C'] = 'A'
    • prev['D'] = 'B'
    • prev['E'] = 'D'

路径回溯示例(A -> E):
1. 从 E 开始,prev['E']D
2. 到 Dprev['D']B
3. 到 Bprev['B']A
4. 到 A,停止(源点)。
5. 倒序得到路径:A -> B -> D -> E。

第五章:Dijkstra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

了解算法的效率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。Dijkstra算法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图的表示方式和优先队列的实现。

5.1 时间复杂度

假设图有 V 个节点(Vertex)和 E 条边(Edge)。

  1. 初始化:O(V)
  2. 主循环:每个节点最多被从优先队列中取出一次(V 次)。当一个节点被取出时,我们会遍历它的所有出边。每条边 (u, v) 最多被松弛一次。
    • 优先队列操作:每次将一个元素插入优先队列或取出最小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(log K),其中 K 是优先队列中元素的数量。在最坏情况下,优先队列中可以存储 E 个元素(因为每条边可能导致一次插入)。
    • 因此,Vextract_min 操作总计 V * O(log E)
    • Edecrease_keyinsert 操作(松弛操作导致)总计 E * O(log E)

综合起来,使用二叉堆实现的优先队列时,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((V + E) log E)
由于在连通图中 E >= V - 1,通常可以简化为 O(E log V)O(E log E)。在稀疏图中(E 远小于 V^2),这是非常高效的。

如果使用更高级的优先队列(如斐波那契堆),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O(E + V log V),但在实际应用中,二叉堆(Python的heapq)已经足够高效且易于实现。

5.2 空间复杂度

Dijkstra算法需要存储:

  • 图的表示(邻接表):O(V + E)
  • dist 数组:O(V)
  • prev 数组:O(V)
  • is_visited 数组:O(V)
  • 优先队列:最坏情况下 O(E)

因此,Dijkstra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 O(V + E)

第六章:Dijkstra 算法的 Python 实现

下面是一个使用 Python 及其 heapq 模块实现 Dijkstra 算法的例子。

“`python
import heapq

def dijkstra(graph, start_node):
“””
实现Dijkstra算法,计算从start_node到图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。

Args:
    graph (dict): 图的邻接表表示,例如:
                  {'A': {'B': 4, 'C': 2},
                   'B': {'C': 1, 'D': 5},
                   'C': {'D': 8, 'E': 10},
                   'D': {'E': 2},
                   'E': {}}
    start_node (str): 起始节点

Returns:
    tuple: (distances, predecessors)
           distances (dict): 从start_node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。
           predecessors (dict): 记录最短路径中每个节点的前驱节点。
"""

# 初始化距离字典,所有节点距离设为无穷大,起始节点距离设为0
# 获取所有节点名称
nodes = set(graph.keys())
for node_edges in graph.values():
    nodes.update(node_edges.keys())

distances = {node: float('infinity') for node in nodes}
distances[start_node] = 0

# 初始化前驱节点字典,用于路径回溯
predecessors = {node: None for node in nodes}

# 优先队列:存储 (距离, 节点) 对,按距离从小到大排序
# 初始时只包含起始节点
priority_queue = [(0, start_node)]

# 已访问节点集合,避免重复处理
visited = set()

while priority_queue:
    # 从优先队列中取出当前距离最小的节点
    current_distance, current_node = heapq.heappop(priority_queue)

    # 如果当前节点已访问,则跳过(避免处理同一节点的旧的、更长的路径)
    if current_node in visited:
        continue

    # 标记当前节点为已访问,表示其最短路径已确定
    visited.add(current_node)

    # 遍历当前节点的所有邻居
    for neighbor, weight in graph.get(current_node, {}).items():
        # 计算通过current_node到达neighbor的新距离
        distance = current_distance + weight

        # 如果新距离比已知的到neighbor的距离更短
        if distance < distances[neighbor]:
            distances[neighbor] = distance  # 更新最短距离
            predecessors[neighbor] = current_node # 更新前驱节点
            # 将更新后的 (距离, 节点) 对加入优先队列
            heapq.heappush(priority_queue, (distance, neighbor))

return distances, predecessors

def reconstruct_path(predecessors, start_node, end_node):
“””
根据前驱节点字典重建从start_node到end_node的最短路径。
“””
path = []
current = end_node
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:
path.append(current)
if current == start_node:
break
current = predecessors[current]

if path and path[-1] == start_node: # 检查路径是否完整,即是否能追溯到起点
    return path[::-1] # 反转路径,使其从起点到终点
else:
    return [] # 如果无法到达终点,返回空列表

示例使用

if name == “main“:
# 使用字典表示图的邻接表
example_graph = {
‘A’: {‘B’: 4, ‘C’: 2},
‘B’: {‘C’: 1, ‘D’: 5},
‘C’: {‘D’: 8, ‘E’: 10},
‘D’: {‘E’: 2},
‘E’: {} # E没有出边
}

start_node = 'A'

distances, predecessors = dijkstra(example_graph, start_node)

print(f"从节点 {start_node} 出发的最短距离:")
for node, dist in distances.items():
    if dist == float('infinity'):
        print(f"  到 {node}: 不可达")
    else:
        print(f"  到 {node}: {dist}")

print("\n最短路径示例 (A -> E):")
path_to_e = reconstruct_path(predecessors, start_node, 'E')
if path_to_e:
    print(f"  {' -> '.join(path_to_e)}")
else:
    print(f"  无法从 {start_node} 到达 {E_node}")

print("\n最短路径示例 (A -> D):")
path_to_d = reconstruct_path(predecessors, start_node, 'D')
if path_to_d:
    print(f"  {' -> '.join(path_to_d)}")
else:
    print(f"  无法从 {start_node} 到达 {D_node}")

“`

代码解释:

  1. dijkstra(graph, start_node) 函数:

    • graph:使用字典的字典表示邻接表,外层字典的键是节点,内层字典的键是邻居,值是边的权重。
    • distances:存储从 start_node 到所有节点的当前最短距离,初始时除了 start_node 外都为 float('infinity')
    • predecessors:存储每个节点在最短路径中的前一个节点,用于重建路径。
    • priority_queue:使用 heapq 模块实现的小顶堆,存储 (distance, node) 元组。每次 heappop 都会取出距离最小的节点。
    • visited:一个集合,记录已经确定最短路径的节点,避免重复处理。
    • while 循环:只要优先队列不为空,就继续处理。
    • current_distance, current_node = heapq.heappop(priority_queue):取出当前队列中距离源点最近的节点。
    • if current_node in visited: continue:如果这个节点已经确定了最短路径,就跳过(因为优先队列中可能有更早加入的、更长的路径)。
    • visited.add(current_node):标记当前节点为已访问,它的最短路径已确定。
    • 遍历 current_node 的所有邻居,计算 distance
    • if distance < distances[neighbor]:如果找到一条更短的路径,就更新 distancespredecessors,并将新的 (distance, neighbor) 对加入优先队列。
  2. reconstruct_path(predecessors, start_node, end_node) 函数:

    • 通过回溯 predecessors 字典,从 end_node 逆向找到 start_node
    • 最后将路径反转,得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顺序。

第七章:Dijkstra 算法的应用场景

Dijkstra算法因其高效和稳定性,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:

  1. 导航与地图应用:这是最直观的应用。高德、百度地图等各种导航系统,都使用Dijkstra或其变种(如A*算法,结合启发式搜索)来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(或最快)路线。
  2. 网络路由:互联网中的路由器需要确定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,以提高传输效率和降低延迟。Dijkstra算法可以用于计算网络拓扑中的最短路径。
  3. 交通规划:城市交通系统需要规划公交线路、优化交通信号,Dijkstra算法可以帮助找出最少拥堵、最快到达的路径。
  4. 游戏开发:游戏中的NPC(非玩家角色)需要找到前往目标位置的最短路径,Dijkstra算法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常见选择。
  5. 资源分配与调度:在一些复杂的资源网络中,Dijkstra算法可以帮助找到最小成本或最高效率的资源分配路径。
  6. 生物信息学:在DNA序列分析中,寻找序列之间的最小编辑距离等问题,有时也可以建模为最短路径问题。

第八章:Dijkstra 算法的局限性与替代方案

尽管Dijkstra算法功能强大,但并非万能,它有其特定的局限性:

  1. 负权边问题:正如之前提到的,Dijkstra算法无法正确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。如果图中存在负权边或负权环,它的贪婪策略会失效,可能得不到正确结果。

    • 替代方案:对于含有负权边的图,可以使用 Bellman-Ford算法(可以检测负权环)或 SPFA算法(Bellman-Ford的队列优化版本)。
  2. 单源问题:Dijkstra算法只能解决“单源最短路径”问题,即从一个起点到所有其他点的最短路径。

    • 替代方案:如果需要解决“所有点对最短路径”问题(即图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),可以使用 Floyd-Warshall算法
  3. 效率优化:虽然Dijkstra算法对于稀疏图(边数 E 远小于 V^2)效率很高,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结合启发式搜索的 A* 算法 可以在目标明确时更快地找到最短路径(如在网格地图中)。A*算法本质上是Dijkstra算法的一种扩展,它通过引入一个启发函数来指导搜索方向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探索。

总结:掌握Dijkstra,开启图论大门

恭喜你!到这里,你已经从零基础全面理解了Dijkstra算法。我们从图论的基础概念开始,逐步深入到Dijkstra算法的核心思想、详细步骤、数据结构,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了演练,最后还探讨了它的时间空间复杂度、Python实现、实际应用和局限性。

Dijkstra算法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工具,它更体现了计算机科学中“贪婪选择”和“动态规划”思想的巧妙结合。掌握它,你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,更能在遇到新的挑战时,培养出分析问题、设计算法的思维能力。

下一步建议:

  • 动手实践:尝试修改上述Python代码,用不同的图结构进行测试。
  • 挑战变体:思考如何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解决稍微复杂的变体问题(例如,寻找最短路径上的边数最少路径,或者在有向无环图DAG中进行优化)。
  • 探索其他算法:了解Bellman-Ford、Floyd-Warshall、A*等其他图算法,比较它们的异同和适用场景。

图论的世界广阔而迷人,Dijkstra算法只是其中的一块敲门砖。希望这篇教程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,激发你对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兴趣!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